casino plus > 信息服务 > 地学科普
一、什么是盐碱地?
盐碱地是指盐分超标(通常指含盐量大于0.1%)的土地,不管是种着庄稼的农田、长着草或树的林地草地,还是暂时没用的荒地,都可以称为盐碱地。常言道:“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那么地皮如何劳作才能哄好并让其能够让人填饱肚子就是关键。而在众多地皮当中盐碱地就是极为“难哄”的一类,此说法为何而来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大自然的原因不可或缺:在干旱少雨的地方,太阳一晒,水分一蒸发,盐分就留在了土壤表面;地下水位高且地下水为碱性的情况下,盐分会渗上来积累在土里;海边的土地也是类似情况,区别在于地下水向上渗透,而海水是横向渗透导致盐分残留累积。其次就是人为因素:种地浇水时,如果只浇不排,多余的水带着地底下的盐分又冒上来,积在土里,反而把好地给“浇坏”了,这叫“次生盐碱化”。
那么盐碱地的特征有哪些?①盐分超标:简单说就是土太“咸”了。通常把盐分超过0.1%的土就叫盐碱地,普通庄稼在这种土里就开始“难受”了,当盐分超过0.3%,大部分庄稼产量就会明显下降。②土质变差:土变得很“犟”,湿的时候黏糊糊,干的时候硬邦邦像块砖,很难耕作。③没营养:土壤本身含有养分少且存不住肥料。总之就是又咸、又硬、又没营养,庄稼很难长好。
图1 盐碱地现状(拍摄于新疆阿克苏地区2025.08)
二、盐碱地的分布
前文了解了盐碱地的形成原因极其特征,那么盐碱地目前在全球分布现状如何?据2021年10月21日全球盐渍土壤研讨会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全球盐渍土壤分布图》(图2)分析:受海平面上升、土地管理不善、不当使用化肥、森林砍伐、海水入侵等因素影响,据报告,全球盐渍土壤面积逾8.33亿公顷(占地球面积的8.7%),其中大多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自然干旱或半干旱地带。该图同时显示,各大洲均有20%至50%的灌溉土壤盐度过高,这意味着全球逾15亿人口因土壤退化而面临粮食生产的重大挑战。2024年12月,fao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13.81亿公顷土地受到盐碱化的影响,占全球土地总面积的10.7%,澳大利亚、阿根廷、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等地区最严重,较2021年fao公布数据上升1.9%。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盐碱化,致盐碱区作物产量大幅下降,整体而言,盐碱地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图2 全球盐渍土壤分布图(2021fao)
三、盐碱地治理局限性
虽然明确了盐碱地治理的急迫性,但是盐碱地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多年来全球各国都在不断地探讨如何治理,但是局限性依旧存在。
首先看不清“盐在哪”:老方法的地面测点就像用针扎几个点测咸淡,只能知道那一个点的盐分,无法摸清整块地底下盐是怎么分布的(三维分布),信息太零碎。当然卫星拍摄能从天上拍大范围,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云挡着看不清;二是卫星主要看地表,对地底下(10厘米以下)的盐分猜测不准,误差能大到三成以上。而且,盐分夏天多冬天少这种变化,再加上人浇水、施肥等活动的影响,现在还很难实时预警,往往是问题严重了才发现。
其次治理起来“贵、慢、有副作用”:工程法(换土、埋排水管)效果可观,但太烧钱!一公顷地(约15亩)光投入就可能超过一万块。像埋暗管排水,还得一直用电抽水才行,运行成本也高。化学法(撒石膏等)见效比较快,但不能老用。长期撒改良剂,土壤反而容易板结,甚至可能带来新的污染。生物法(种耐盐植物)对环境最友好,但是速度缓慢,耐盐的草、树等植物种下去要3-5年才能真正稳住、起作用,而种植耐盐作物需要精心浇水施肥,农户觉得麻烦,推广作用缓慢。
核心矛盾:盐碱地治理最大的纠结就在于,很难两全其美——既想快点看到效果(短期效益),又担心方法不当会破坏土壤或环境(长期生态安全)。这个平衡点不好找,成了推广好技术的主要障碍。
四、未来应该如何应对?
在现有局限的基础上如何应对盐碱地范围的日益增长以及次生盐渍化的不断演变的是盐碱地治理的重中之重,结合当下环境特征应该做如下事项:
基础研究要深挖:科学家们得继续研究植物怎么“排盐”,或者土壤里哪些微生物群落能帮忙改良盐碱地,这些基础研究是发明新技术的源头活水;
技术落地要验证:不能光在实验室说好,得把各种技术组合(比如工程 生物 化学)拿到不同地方的盐碱地里去实际“考试”(示范工程),看看在东北、西北、沿海哪里最管用,建立一套评价标准;
让农民有动力:治理盐碱地费时费力费钱,政府得想办法补偿农民因此减少的收入(生态补偿),甚至可以探索让农民通过改良土地来“卖碳指标”(碳汇交易)赚钱。这样大家才更愿意干;
全球要合作:盐碱地是世界性难题,各国要联手(联合研究网络)。大家应该共享好东西,比如收集到的耐盐植物种子(耐盐基因资源库),以及哪些治理技术在哪里管用的经验(治理技术数据库)。
归根结底,治理盐碱地就是要让人和土地重新和谐相处。不能总等盐碱地恶化了再去被动应对,要提前预防和适应。实现的关键必须三件事一起做:科学认知要突破;技术手段要创新好用;社会机制要优化(政策、市场、合作要跟上)。这样不仅能治好中国的盐碱地,还能为全世界提供解决土地退化的“中国方案”。这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实现联合国“不让好地变坏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关键一步。